女儿离世后,张凤琴才惊觉,当初停在医院里、承载着女儿最后希望的救护车,竟是一辆毫无资质的“黑救护车”,随车医护也并非该医院人员。
2020年8月5日上午,患有罕见免疫性疾病的女儿急需从长春转至北京求医。此前,医生曾提醒张凤琴一家,务必警惕医院外的黑救护车,认准车身有医院标识的正规车辆。对于靠种地和低保维生的张凤琴夫妇而言,“有医院标识”成了他们辨别救护车是否合规的唯一依据。
家人按照这个标准找到一辆救护车,向跟车医生支付了1万元费用后,推着女儿紧急上车。从长春到北京的车程约12小时,然而车辆上路不到1小时,意外便接踵而至——供给女儿的氧气突然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救护车两次驶下高速寻找氧气瓶。据判决书显示,途中家人提出查看监护仪了解女儿生命体征,却遭到跟车医生阻拦。随后,女儿心率骤降,医生虽注射了抗心衰药剂并进行胸外按压,但家人发现车上并无更多急救设备。
张凤琴回忆,女儿最终于当晚不幸离世,此时救护车刚行至北京通州,尚未抵达目的地,便连夜折返长春。一条年轻的生命,在“黑救护车”的转运途中永远失去了救治机会,这起悲剧也引发了公众对黑救护车乱象的深切担忧。
从事急救工作30余年的国家应急医疗专家、原平顶山市急救中心主任武秀昆对此感触颇深。他指出,患者对规范医疗转运服务的需求极为迫切,而专门承揽转运业务的“黑救护车”危害极大。这些黑救护车往往瞄准弱势患者群体,它们或围拢在医院周边,或直接停放在院内,混迹于正规救护车中,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成为各方“默许”的灰色生意。在医疗资源相对紧缺的地区,此类乱象更为突出。
此次事件再次暴露了黑救护车监管的漏洞,也让规范医疗转运服务的呼声愈发强烈。如何斩断黑救护车的利益链条,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转运保障,成为亟待解决的民生课题。
来源:封面新闻
声明:天气宝尊重版权,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