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地球自转速度显著加快,7 月 9 日成为有记录以来时长最短的一天,比常规 24 小时缩短了 1.3 至 1.6 毫秒。这一异常现象引发科学界广泛关注,凸显地球自转规律正经历微妙变化。
早在 2020 年,科学家便首次观测到地球自转速率达到自 1970 年有精确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系服务机构数据显示,今年夏季已是自 2020 年以来地球第六次出现自转加速。地球平均自转周期约为 24 小时,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实际时长存在微小波动。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地球物理学家邓肯・阿格纽指出,这一情况虽属罕见,但并非地球自转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也不会引发全球性灾难。不过,地球自转加速的趋势仍值得密切关注,因其可能对高精度计时、卫星轨道计算等领域产生潜在影响。
对于此次地球自转加速,科学家认为月球位置的变化是关键因素。英国伦敦大学天体物理学家格雷厄姆・琼斯预测,除 7 月 9 日外,7 月 22 日和 8 月 5 日,月球将运行至距离地球赤道最远、最靠近两极的特殊位置。这一位置变化改变了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进而影响地球自转,导致一天的时长缩短。
地球自转受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除月球引力外,太阳和月亮的位置变化、地球磁场波动以及地球质量分布的改变等,都在微妙地影响地球的旋转节奏。地球质量重新分布,如冰川融化导致海水质量转移,会改变地球的转动惯量,进而影响自转速度。
虽然 1.3 至 1.6 毫秒的时间变化对日常生活几乎没有影响,但对于依赖高精度计时的领域,如全球定位系统(GPS)、通信卫星同步以及天文观测等,这一微小变化可能导致显著误差。因此,科学家持续监测地球自转数据,以便及时调整计时系统,确保相关领域的精确运行。
此次地球自转加速现象提醒我们,地球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时刻经历着微妙变化。尽管目前尚未发现直接威胁,但科学家呼吁持续加强对地球自转及相关现象的研究,以更好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为应对未来可能的变化做好准备。
来源:红星新闻
声明:天气宝尊重版权,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