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民赖先生因生意失利欠下百万债务,向女儿索要曾赠与房产的售房款引发家庭纠纷,经媒体调解后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这场围绕房产赠与与债务偿还的争议,折射出重组家庭中亲情与经济纠葛的复杂面向。
据赖先生介绍,近年来其经营的生意持续亏损,累计债务已超百万元,资金链断裂导致生活陷入困境。他回忆,去年为保障女儿未来生活,将开发商抵押的两套永川房产过户至女儿名下,当时两套房产市场估值约60余万元。今年5月,赖先生偶然得知两套房产已被女儿售出,遂希望女儿能返还部分售房款,以缓解自己的债务压力。
“现在债主天天上门,我实在没办法了才找女儿帮忙。”赖先生坦言,当初过户房产时虽未明确约定是借款,但基于父女亲情,他认为女儿理应在自己危难时伸出援手。
对此,赖先生的两个女儿却有不同看法。小女儿在接受 重庆广电第1眼记者采访时情绪激动地表示,父亲在她们年幼时因出轨导致父母离婚,此后多年对姐妹俩疏于照顾,“从小到大他没管过我们,连家长会都没参加过。”她认为,父亲赠与房产更像是对多年缺位父爱的“补偿”,而非附条件的借款,“当时过户时说得很清楚,是给我们的。”
大女儿补充道,姐妹俩原本计划等她坐完月子后,共同商议支援父亲的具体金额,“毕竟血浓于水,不会完全不管。”但赖先生在此期间通过亲友传话、公开指责等方式施压,让她们感到既委屈又伤心,“好像我们成了不孝女,这种方式让人很难接受。”
记者了解到,赖先生与现任妻子育有一子,目前年仅5岁,家庭开支压力较大。而两位女儿虽已成年独立,但大女儿刚生育不久,小女儿仍在偿还房贷,各自也面临生活负担。双方因沟通不畅,矛盾逐渐升级,甚至牵连亲友介入评判。
7月上旬,在 重庆广电第1眼记者的主持下,双方坐在一起进行调解。记者首先梳理了房产赠与的法律性质,指出不动产登记具有公示效力,过户时未附条件的赠与行为已完成,但亲情层面仍可协商解决。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沟通,双方逐渐放下芥蒂:赖先生承认自己过去对女儿关心不足,表达方式欠妥;女儿们也理解父亲当前的债务困境,表示愿意伸出援手。
最终达成的协议明确:两套房产售出后所得款项,由两位女儿各自留存20万元,剩余部分共计60万元,由姐妹俩分别向赖先生的现任妻子转账30万元,专项用于偿还债务。双方当场签署书面协议,约定此次款项支付后,父女间再无任何经济纠纷,未来将专注修复亲情关系。
参与调解的律师表示,此类家庭经济纠纷往往掺杂情感因素,通过耐心沟通平衡法理与情理,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解。此次调解既尊重了房产赠与的法律事实,也兼顾了亲情伦理,为类似纠纷的解决提供了参考。
来源:重庆广电第1眼
声明:天气宝尊重版权,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