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迎来里程碑式进展——成功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灌注工作,并正式启动运行取数。这一突破标志着江门中微子实验成为国际上首个投入运行的超大规模、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将为全球粒子物理学研究开辟新领域,助力人类探索物质与宇宙本质的未知奥秘。
作为我国粒子物理领域的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江门中微子实验自立项以来便备受国际关注。此次完成灌注的2万吨液体闪烁体,是探测器的核心探测介质,其纯度、透明度及稳定性均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为装置实现超高精度测量奠定了关键基础。据介绍,液体闪烁体能够与中微子发生反应并产生微弱闪光,探测器通过捕捉这些闪光,可精准分析中微子的能量、方向等关键信息,从而开展前沿科学研究。
从科学价值来看,江门中微子实验肩负着解决粒子物理学领域重大难题的使命。该装置首要目标是着手破解“中微子质量排序”这一困扰全球科学家多年的关键问题——这一问题被视为粒子物理学领域未来十年内必须突破的重大课题,其答案将深刻影响人类对物质构成、宇宙演化的认知。同时,装置还将协助科学家对来自太阳、超新星、大气及地球内部的中微子开展系统性研究,为探索恒星演化、超新星爆发机制、地球内部结构等前沿领域提供全新观测手段,真正开启探索未知物理的“新窗口”。
在硬件配置与技术水平上,江门中微子实验同样展现出国际领先优势。其探测器选址于广东省江门市附近地下700米处,这一深度可有效屏蔽地面宇宙射线等干扰因素,确保探测数据的准确性。该探测器具备独特的观测能力,能够精准捕捉53公里外台山核电站与阳江核电站产生的中微子,并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中微子能谱——这一测量精度远超此前国际同类装置,将大幅提升人类对中微子特性的认知深度。
对于此次装置正式运行,江门中微子合作组发言人王贻芳院士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完成江门中微子探测器灌注并开始运行取数,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这是国际上首次运行这样一个超大规模和超高精度的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将使我们能够回答关于物质和宇宙本质的基本问题。”他表示,装置的运行不仅将推动我国在中微子物理研究领域跻身世界前列,还将为全球粒子物理界提供开放的研究平台,促进国际科研合作与人才交流。
事实上,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推进过程,凝聚了国内外众多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的心血。据了解,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近100家科研单位、约2000名科研人员共同参与,是典型的大科学国际合作项目。此次装置成功运行,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大科学装置建设领域的技术实力与组织协调能力,也彰显了我国在全球科技合作中的开放姿态。
业内专家指出,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正式运行,将为粒子物理学研究注入新动力。随着实验数据的持续积累与分析,未来有望在中微子物理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甚至可能改写现有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推动人类对宇宙基本规律的认知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实验相关的探测器技术、数据分析方法等,还将辐射应用于医学成像、环境监测、国家安全等领域,产生显著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目前,江门中微子实验已进入稳定运行取数阶段,科研团队正密切监测装置运行状态,确保数据采集的连续性与可靠性。全球物理学界均对该实验的后续成果充满期待,不少国际科研机构已计划与中方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挖掘中微子物理的奥秘。这一国际领先的大科学装置,正以开放、合作的姿态,为人类探索未知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来源:央视新闻
声明:天气宝尊重版权,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